將當前發展階段定位爲“光伏新周期”,這應是一個非常准確的定位,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空劃分點。不久前笔者也曾提出:中國光伏已經到了可以開始討論從量變到質變的時候。如果那時對這一思考還不那麽確信的話,現在則是堅定的,因爲光伏市場在快速變化,因爲分析當前光伏產業,既要看到看得見的變化,也要看到看不見的變化。
一、對“光伏新周期”的理解
首先,這個新周期一定不屬于產業生命周期理論中幼稚、成長、成熟、衰退任何一個時期的結束和另一個時期的開始,如果一定要借用這一理論,笔者以爲光伏產業尚未進入“幼稚期”。因爲光伏發電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商品,光伏產業只有經過了從非完全市場化到完全市場化的蜕變,才能確立光伏發電商品的市場競爭地位,才能進入“幼稚期”。

其次,既然提到“光伏新周期”,則何爲“新”,何爲“舊”?
在時間劃分上,笔者以爲時間的劃分點應在2013年。縱觀全球光伏產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規模發展于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高速發展于2004年,當前正處于從2011年中期開始、持續時間約5年的產業整合階段。更具體地說,處于經過2013年產業整合的最低谷進入深度整合時期。
在性質劃分上,應當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光伏產業整合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二是光伏產業開始了從非完全市場化向完全市場化過渡的時期,正所謂開始了從量變到質變的時期。
研究光伏產業,首先要知道目前這還是一個非完全市場化的產業,它的發展規律不同于完全市場化的產業,不能簡單用完全市場化產業的供求關系、發展周期理論來解釋,它們在產業周期的時間變化、供求變化方面的表現一定是不同步的。例如2008年的金融風波帶來全球經濟調整,其時的光伏產業也已嚴重的供大于求,本應隨着全球經濟周期的調整而調整,但事實不是這樣。受各國光伏補貼電價的持續增加帶來需求市場持續增加的影響,光伏產業不但沒有進入供求調整期反而進入更快增長期,使得產業供求更加失衡、產業整合延遲到2011年中期才開始。即使在整合期內,受電價補貼這個非市場因素影響,光伏市場的表現不是需求下降帶來產能下降以實現供求平衡,而是需求上升的同時產能有所下降以實現供求平衡。特別是在中國特殊的產業環境中,光伏非完全市場化產業獨特的運行形式和速度表現尤爲突出。
所以說光伏產業還在“前幼稚期”,是因爲光伏發電由于補貼的存在,所以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商品。對于能源的選擇,早期人類由于選擇的唯一性是不計成本的,即在確立某種能源的当前產品屬性同時就確立它的商品屬性。現代人類爲了能源供給的穩定和能源消耗對環境的保護創造了多種選擇,並且不得不通過承擔補貼成本方式來探討它的商品屬性。光伏發電就是選擇之一,所以,光伏發電只有經過取消補貼過程,才具有完整的商品屬性,才能進入“幼稚期”。
“光伏舊周期”的內涵應當包括哪些內容?
它的表現過程是:政策扶持帶來需求市場的突起,需求市場的突起帶來嚴重的供大于求,嚴重的供大于求帶來產業整合的快速到來。
它的表現結果是:其一,不同于完全市場化產業,以上各階段轉化速度之快超出人們的想象。其二,在這個轉化中,市場的調節作用是不完全的,也是滯後的。這一點在中國這個特殊市場環境中的具體表現是:一些地方政府對光伏產業,在2008年以後的盲目助推,在2011年以後的盲目保護,並主導着一些金融機構對光伏產業的盲目助推與保護。結果使得光伏產業,在2008年時已經供大于求的基礎上更加供大于求,在2011年後本來可以用3年時間而實際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來完成產業整合。
“光伏新周期”的內涵又應當包括那些內容?
在時間上,中國光伏產業整合的結束時間應在2016年以後;光伏產業從非完全市場化到完全市場化過渡的完成時間應在2020年以後,具體時間難以估算。同時,各光伏應用大國受市場化環境和市場化手段不同的影響,過渡的完成時間也有不同。
在結果上,人們看的見的是:大規模的無競爭力企業破產,企業間的兼並日益增多、規模增大,有競爭力企業盈利水平日益提高、市場占有率日益提升,在終端市場大量“門口的野蠻人”湧進,新的商業模式不斷出現,“光伏補貼標准下降、補貼形式變化”……人們看不見的是:無需補貼的光伏多用途当前產品正在從無到有,光伏產業正在實現從非完全市場化向完全市場化的過渡。
經過“新周期”的光伏產業,最終將實現一個看得見的“或者”:或者經過了馬克思所說的“驚險一跳”,確立光伏發電的商品地位,確立光伏新能源的獨特競爭力地位,確立光伏產業進入“幼稚期”;或者退出能源市場,只是這種可能性的概率很小。
二、“光伏新周期”已經和可能的變化

“光伏新周期”開始了光伏產業地位從探討到結論的發展階段,雖然它的發展難以超越一般產業的發展規律,但是由于傳統能源、其它新能源、不同技術路線多重競爭帶來的不確定性,使得發展速度、結果超出人們的想象也是可能的。無論何種結果,都是決定光伏產業曆史地位的根本性結果。
伴隨“光伏新周期”的到來,人們已經能夠確信和能夠感受到的變化是這樣一些:
光伏產業從非完全市場化到完全市場化正在加速轉化中。未來幾年,主要光伏發電應用國都在忙着同一件事情:降低補貼標准、改變補貼形式。2014年的印度,在提出到2022年實現100GW的同時堅定地推行招標制;2015年的日本,10kW以上的產業用光伏發電收購價格將自32日元降至27日元;2016年的美國,光伏投資稅收抵補率將從30%下降到10%;2017年的德國,光伏上網電價補貼將改爲競拍方式發放;當前的中國,無論傳說中的補貼電價下降消息是否屬實、下降幅度多少,不久前發布的《能源局關于征求2015年光伏發電建設實施方案意見的函》已經明確:光伏電站指標發放,將“采取招標等競爭性方式選擇”。總之,各光伏應用大國都在極力推進“降低補貼標准、改變補貼形式”,光伏產業正加速從非完全市場化到完全市場化的過渡。
光伏企業將更加專業化、規模化。過去幾年,由于產業整合,由于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的利潤平均化階段性地向終端市場傾斜,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畸形混亂、群雄並起的光伏產業。在中上遊市場,大批無競爭力企業與少數有競爭力企業同時並存,有競爭力企業大而不強;在終端市場,有各種資本的進入,有中上遊生產性企業的進入,也有一批能夠獲得“路條”的非光伏企業的進入,甚至少數光伏業內個人也表示要通過爭取“路條”進入終端市場。這是中國特定市場環境的必然產物,也是光伏產業新舊周期轉換的必然產物,是典型的階段性現象。在“光伏新周期”,伴隨產業整合的逐步完成,合理利潤率必將回歸光伏中上遊環節;伴隨《光伏制造行業規範條件》等產業政策的執行和產業技術、規模將發揮更多作用的影響,產業鏈各環節的有競爭力企業將變得不僅更大還將更強;伴隨招標制等市場化手段的推出和國家嚴打“路條”現象,終端市場將更加有利于有競爭力企業探討新的商業模式。
光伏投融資市場將更加豐富、完善。在“光伏舊周期”,中國光伏產業受非完全市場化性質和特定產業環境決定,投融資市場形式簡單、屡遭诟病。2004年到2007年,早期光伏企業通過國際資本市場建立了融資平台的,其融資手段是最國際化和市場化的。2008年以後一批新的規模化光伏企業,那些在2011年前通過國內資本市場建立了融資平台的,逐步從當地政府推動的融資行爲中解脫出來;那些沒有建立公開資本市場融資平台的,則始終綁架着當地政府。在“光伏新周期”,由于資本的逐利本性,由于市場環境的逐步成熟、市場未來的逐步清晰,光伏產業必將形成規範而多渠道的投融資環境,“融資難”也將不再是光伏產業的個性問題而是中國其他產業的共性問題。如果長時間關注中國光伏,人們會注意到:從2013年底以來,資本的進入、投融資手段的多樣性消息要遠遠多于技術進步的消息。例如衆籌方式在長時間的探討後在光伏產業突破在即;例如資本與產業結合的中民投和協鑫、江山控股和禹航光伏的合作案例参考;例如銀行與光伏企業緊密合作的工行與晶科的“分期寶”案例参考。不久前,一個光伏重點省份的銀監局專門電話笔者,共同探討銀行服務光伏中上遊產業問題。
無需補貼的光伏多用途当前產品市場正在呼之欲出。談到光伏應用,人們必然想到補貼,並局限于電站範疇,這是被誤導了的思維。光伏未來應用市場無限、当前產品多樣,伴隨光伏基礎材料多樣性的成熟和加工技術的不斷提高,老紅以爲只要是發電應用都可納入光伏当前產品的研究範疇,如果這些研究一旦變爲現實当前產品將一改“補貼”和使用範圍的誤區。那時,人們購買這種当前產品是因爲喜歡這種当前產品、接受這種当前產品的價格而購買,不是因爲這種当前產品是否補貼而購買。當前,有關薄膜、有機、鈣钛礦技術支持的光伏應用正在不斷出現,讓人們感覺到把這一可能市場變爲現實市場就在不遠的將來。
光伏產業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會否變爲現實。多少年來,中國人一直在呼籲要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但現實是殘酷的,完成這一夢想還需時日,因爲大量的“中國制造”還停留在國內消費市場和國際低端消費市場。光伏產業則完全不同,它從在中國規模化誕生那天起,就是服務國際市場需求的。從2004年起步到2008年,中國光伏就實現了全球產能第一,当前產品99%出口,2010年就實現了当前產品占據全球市場60%的份額,並持續保持至今。今天的中國光伏,如果在“光伏新周期”能夠得到健康、穩定的發展,在当前產品加工環節,繼續保持全球60%甚至更大市場份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應用環節,雖然目前中國企業在境外市場的份額還很少、增長速度也有限,但是正在通過直接投資、收購境外企業方式逐步走向國際市場。同時,如果無需補貼的光伏多用途当前產品能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快速發展起來,中國光伏從光伏大國到光伏強國、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不是沒有可能的。
中國光伏由于衆多可能性的存在,就像一部故事複雜、結局值得猜想的長篇小說,充滿了吸引力。也因如此,正在經曆“光伏新周期”的中國光伏更讓人充滿了幻想、充滿了期盼。 |